自李唐以降,世人盛爱牡丹。牡丹之盛名,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的歌咏、赞美。
改革开放以来,多位文化名人与菏泽因牡丹而结缘。翰墨丹青,牡丹文化,他们通过口或笔咏牡丹之美,扬菏泽之名。陆定一、茅盾、舒同、冰心、姚雪垠、欧阳中石、蒙曼等就是其中的代表,他们从别样的视角,看到精彩的菏泽牡丹。
万花低首避天人
“十里散香苏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4月13日,在这个属于牡丹的季节里,菏泽退休干部魏玉传一遍又一遍地吟咏着冰心老人亲手书写的两句诗。这是一幅冰心写于30年前的书法作品,因存放时间久远,白纸已经泛黄。
“30余年前,我因工作关系,有幸结识了一些首都文艺界知名人士。这里面给我印象最深的、对我指教最大的、使我最难忘的就是敬爱的冰心老人。”谈起冰心,魏玉传用了三个“最“字。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因主编《中国现当代女作家传》《中国少年之星》和《中国当代书画家传》等丛书的缘故,魏玉传曾先后6次得到冰心的亲切接见,8次承蒙她题词、题字勉励,冰心生前曾亲切地对魏玉传说:“你是我晚年交往最多的青年朋友!”
1992年3月15日,魏玉传到北京拜访冰心。他告诉冰心,为了广交朋友,促进改革开放,菏泽将以花为媒,举办首届国际牡丹花会。冰心听了,风趣地说:“据说,武则天当年游览后花园,百花齐放,唯独牡丹不开。刚正不阿的牡丹,令武则天大发牌气,于是她下了一道蛮不讲理的圣旨,将牡丹从长安贬到洛阳。由此看来,牡丹不但艳压群葩,而且气节十分高尚,令人推崇。对菏泽牡丹,我早有所闻,都说菏泽牡丹历史悠久,品种多、面积大、发展快,已超过洛阳牡丹,可见,菏泽地杰人灵花也好!”
当魏玉传提到菏泽花农通过科学研究能使牡丹在数九隆冬盛开时,冰心睁大眼睛,惊喜地说道:“啊!菏泽牡丹能在严冬开花,奇迹!奇迹!这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吉兆!”言谈话语中,看出冰心对菏泽牡丹的向往。当魏玉传邀请冰心出席菏泽首届国际牡丹花会时,她激动地说:“我真想到菏泽看一看,可惜,我老了,腿脚不灵了,走不动了。”
冰心老人的牡丹情
“宽敞的卧室内,一尘不染的书桌上摆着大花瓶。花瓶里注满清水,供养两支粉红色的牡丹;片片秀雅的嫩瓣托着点点晶莹的水珠,弥散的馨香在空气里流动。淡淡的,若有若无。”作家竹林在一篇《冰心与萧乾》的文章中写道。将牡丹置于书桌,可见牡丹在冰心心目中的分量。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纪念冰心,烟台市2008年建起了“烟台冰心纪念馆”,并建立冰心牡丹园作为配套工程。冰心牡丹园内的牡丹就是从菏泽等地采购的。
地域文化的历史往往是由最具地域特色的物象写就的。说到菏泽,谁也绕不过牡丹。从地方志的记载中可以看出,牡丹的荣辱始终维系着这一方土地的兴衰。在菏泽肥沃土壤的润泽中,牡丹书写着自己的历史,也书写着菏泽的历史。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冰心与菏泽牡丹的故事可以上溯到1959年。那一年春天,冰心作为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与鲁迅夫人许广平、医学家林巧稚、桥梁设计专家茅以升等一起到河南考察。当时一名菏泽青年正在郑州大学读书,参与了冰心等人的接待工作。席间,听说这名青年来自菏泽,冰心就询问他是否知道曹州牡丹与袁世凯的故事,这名青年老实地回答不知道。冰心随后讲了一个故事。100年前,曹州赵楼村前有棵200余年株龄的牡丹王,树高丈二,花开数百朵,远看红霞一片,香气袭人。曹州镇守使陆建章为讨好袁世凯,把这棵牡丹移植到袁世凯的公馆里,谁知牡丹王不久枯死。消息传来,菏泽人悲痛欲绝。有人赋诗一首:“窃国大盗用小人,国遭大难花不存。花农心血二百载,毁于一旦痛煞人。”冰心老人知识渊博,幽默风趣,妙语连珠,让这名菏泽青年听得如痴如醉,后来他专门写了一篇《聆听冰心讲牡丹》的文章。
冰心老人的腿在1980年摔伤了,很少出远门。一天,当女儿用轮椅把她推到花丛中时,老人迫不及待地让女儿扶她下车,说:“我要自己走,我要走到花中间去。”她拉着扶手、大步向前走去,急得女儿在一旁叫,“慢点走,您看见花就什么也不顾了。”冰心边走边说:“真好,真好!看见花,心情舒畅,可惜我腿不好,如果腿好我都想飞起来了。”
冰心不仅喜欢牡丹花,还喜欢以牡丹等花比喻女作家的才华和魅力。她的晚年名作《人世才人粲若花》就以牡丹、梅、兰、菊等花卉描绘女性文学的百花艺园。冰心犹如辛勤的园丁关爱和期待着文苑新秀。她曾写过一句引人深思的话: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有意思的是冰心也把男人比作花。1941年,冰心为梁实秋的祝寿词为:“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要好朋友。”冰心幽默地称梁实秋是“一朵鸡冠花”,并说“培植尚未成功,实秋仍需努力。”
尘封30年的冰心题词
1992年4月17日,菏泽首届国际牡丹花会开幕前夕,魏玉传利用赴京迎接日本客人的机会,又来到冰心家中拜访。为了表达菏泽人民对冰心的敬意,魏玉传给她带去一盆含苞待放的牡丹和一本精装的《曹州牡丹专题书画选》。冰心接过书画选,认真翻阅后,高兴地说:“印得漂亮,印得精美。菏泽牡丹名不虚传!”她看到那盆茁壮挺拔的菏泽牡丹时连声道谢。她语重心长地对魏玉传说:“菏泽牡丹,是富贵的象征,高洁的化身!凡是有出息有作为的文学家、艺术家,都要像牡丹那样,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坚持正义!看一个人,要看其实质,不要只看其表面。编传记、请顾问、交朋友,都要慎重。”
1992年11月初,魏玉传写信告诉冰心老人,正在紧张施工的京九铁路,从曹州牡丹园附近通过。两三年内,菏泽南到香港,北至京城,不用换车,来往非常便利。菏泽加快经济发展,潜力很大,前景广阔,菏泽牡丹将会更加美丽迷人。最后,魏玉传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请冰心在闲暇时为菏泽牡丹题词。不久,冰心欣然挥毫,题写了“十里散香苏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两句诗,充分表达了她对菏泽牡丹的赞美和喜爱。记者查阅资料得知,冰心对这两句诗情有独钟,曾用这两句诗题老舍夫人胡挈青的牡丹画,还将这两句诗写进文章中。这两句诗出自清朝学者洪亮吉的诗歌《辛酉年三月十五日在舍闲看牡丹》,全诗为:“十里散香苏地脉,万花低首避天人。得天独厚开盈尺,与月同圆到十分。”
采访中,魏玉传告诉记者一个小插曲。当时的魏玉传在原菏泽地区农业局工作,邮递员由于一时疏忽,竟把冰心寄来的题词错投到了菏泽农校。那是一个普通的信封,在农校传达室里搁置了多天,无人问津。碰巧该校有一名学生是魏玉传的亲戚,见到了这封信,把它转交给了魏玉传。“缘分啊,全是缘分!”魏玉传至今回忆起来,仍然激动不已,“当时打开信封,见到冰心的题词,就像抱着自己的娃娃,那种激动之情简直无法言说。”
冰心情系菏泽牡丹,在20世纪末引起了海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1990年4月8日,香港文汇报用套红标题编发了新华社记者吕淑梅的人物通讯《牡丹花开忆冰心——访人才学者魏玉传》。不久,该报又发表了长篇报道《桃李难忘春风情——冰心老人与魏玉传先生的交往》。随后,农民日报、人民权利报、联合日报、大众日报、大公报等媒体,相继采写了《冰心老人与曹州牡丹》《冰心老人的曹州牡丹缘》《翰墨溢香、冰心映日——冰心老人关心魏玉传编书纪实》《文心不老扶新枝——冰心老人和文学新人》《永不凋谢的牡丹——忆冰心老人》等文章,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曹州牡丹甲天下
4月12日,春和景明,牡丹盛放,曹州牡丹园观花楼前的一方石碑格外醒目。
“曹州牡丹甲天下”,这是大书法家舒同的墨宝。菏泽书画家李荣海回忆,20世纪80年代,他在原县级菏泽市政府工作,参与筹备“全国名家曹州牡丹专题书画展”及曹州牡丹园建设,联络征集全国著名书画家的参展作品,经人介绍认识舒同。舒同时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认识后,李荣海每年都会去北京看望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1983年秋,他给住在北京程家花园的舒同栽植了菏泽牡丹。
舒同喜欢牡丹,任山东省委书记时就重视牡丹种植。1984年,李荣海等请舒同为曹州牡丹题字,舒老当即挥毫,题写了“曹州牡丹甲天下”和“曹州牡丹园”,这两幅珍贵墨迹分别存于曹州书画院和牡丹区档案馆。
除了“曹州牡丹甲天下”和“曹州牡丹园”,舒同还为菏泽题写了“曹州书画院”“菏泽影剧院”等。其中的“曹州牡丹园”题字长达3米。有感于李荣海先生多年来致力于家乡菏泽的文化建设,舒同于1985年书写了“惊天动地”四字以赠。后来,李荣海写了一首怀念舒同的诗歌:“戎涯笔舞马背上,一代宗师大家风。舒老古稀书赠我,惊天动地妙无穷。”
茅盾为《牡丹》题名
今年清明节前夕,一位聊城籍老人在菏泽的一家医院里溘然长逝,从容走完了88年的人生旅程。他就是曾经担任过菏泽地区文联主席的朱希江先生。
近日,菏泽市作协名誉主席张存金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来怀念朱希江先生,引起广泛关注。在这篇名为《朱希江先生的菏泽情》的文章中,张存金深情地写道,朱希江担纲《牡丹》文学编辑部十余年,对这个文学刊物百般呵护。
文章写道,在菏泽创办本土的文学刊物,为文学界营建自己的阵地,这是朱希江由衷的愿望。在牡丹之乡办文学专刊,朱希江认为有一千条理由定名为“牡丹”。后来他多次进京,通过郓城籍老作家、时任八一电影制片厂副厂长岳野的关系,终于求得了茅盾的墨宝。茅盾题写的“牡丹”二字典雅秀丽,端庄大方,就像牡丹花一样漂亮。这让菏泽的《牡丹》文学杂志,从一诞生就携带着华贵和吉祥。茅盾题字这段佳话,也成了文学圈常说常新的菏泽故事。
曹州良种到京来
2月20日,2022年北京冬奥会在万众瞩目中完美闭幕,在冬奥会筹备、举办期间,代表着菏泽人民热情与祝福的100余盆反季节催花牡丹亮相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受到冬奥会组委会以及各国领导、运动员的喜爱。
事实上,景山公园、圆明园、中南海、奥林匹克公园都种植有菏泽的牡丹。王文德、赵孝武、赵孝知等菏泽牡丹专家多次进京种植、养护牡丹。王文德曾几次亲自回家乡菏泽挑选优良牡丹品种引种到景山,为景山公园牡丹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据他的侄子王孔峰回忆,景山公园东门里的牡丹,为1953年从王梨庄移去的,当时移去40多个品种,后又陆续往那里送,现在已发展到200多个品种,3亩左右。上世纪八十年代,赵孝武、赵孝知等人曾经为邓颖超、胡耀邦管理牡丹。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2465盆菏泽牡丹绽放天安门广场,为论坛添彩助力。2019年4月30日至5月12日,“国色天香—紫禁城里赏牡丹”菏泽牡丹主题展在故宫举行。15000盆盆栽牡丹、26000枝鲜切花及牡丹衍生品、牡丹文创产品与海内外游客见面。参加此次展出的菏泽牡丹涉及九大色系、十大花型、70余个品种,包括姚黄、魏紫、豆绿、赵粉在内的牡丹名品悉数亮相。
“姚黄魏紫昆山白,曹州良种到京来。”这是中宣部原部长陆定一的题词。有一年,“菏泽牡丹精品展暨赠碑仪式”在北京植物园举行,陆定一参观后为雍容华贵的菏泽牡丹所折服,随后欣然题词。
欧阳中石题写“中国牡丹之都”
4月8日下午,菏泽市档案馆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打开一幅书法作品,“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随即映入记者的眼帘。
这一天距离记者初见这幅书法作品,已经过去了整整10年。
2012年3月31日,在下榻的牡丹大酒店,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挥毫写下了“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当时,牡丹晚报全媒体记者就在现场。记得欧阳中石先生当时视力已经非常差,完全是凭感觉写就的,写完“中国牡丹之都”六个大字后,他谦虚地询问在场工作人员:“怎么样,写得还行吗?”
如今,“中国牡丹之都”这六个大字,已经进入菏泽牡丹标识图案。随着菏泽牡丹文化的传播、产品的开发,欧阳中石先生的书法作品为千万菏泽人所熟悉。
今天的牡丹区档案馆珍藏着一幅姚雪垠先生的书法作品——“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据了解,1992年春为迎接第一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原菏泽市摄制电视专题片《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派撰稿人时维亮等进京,在时任《人民文学》编辑赵则训(菏泽人)的帮助下拜访了姚雪垠先生。时维亮等说明来意后,姚雪垠欣然题词“腾飞中的牡丹之乡”。此件作品长160厘米,宽46厘米,真书行笔,寓巧于拙,朴实无华,其谦谦学者之风范跃然纸上。
此次赴京,时维亮还成功邀请央视著名主持人罗京为电视专题片配音。2021年6月,时维亮在一篇题为《我与牡丹节》的文章中回忆了这个过程。1992年元宵节后,他被抽调到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组委会宣传组,负责首届菏泽国际牡丹花会的宣传工作。他还有一个任务是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并接受任务去北京找中央电视台配音。
那时菏泽到北京还没有直达火车,京九线还没有通,须绕道济宁转车。到北京后,出于节省费用的考虑,他住进一个地下室宾馆,花十几元钱住了一晚。
时维亮回忆,那时说是勤俭办花会,实际是没有钱。为了省钱托赵则训等,找到了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那时的罗京已经名气很大,一般不会参与地方台的节目。但时维亮等为宣传菏泽、专程跑到北京的精神,还是感动了罗京,他答应配音。可是,罗京三天后将随中央领导人出访日本,要作前期准备工作,如果等他回来要十天后了,时维亮等不及,这使罗京很为难。最后,罗京说,他马上联系录音师,今晚就加班给录制。
第二天早上,时维亮就收到了罗京送来的原稿和录音带。罗京在原稿上做了密密麻麻的标记,好几个多音字都加了注明,他的敬业精神令时维亮十分感动。2009年6月5号,罗京病逝,但他那带有磁性的温暖的声音,一直回响在菏泽这个牡丹飘香的地方。
蒙曼说牡丹
“到了清朝蒲松龄写《聊斋志异》的年代,曹州的牡丹已经非常优秀,优秀到可以拿出自己独有的品种,来反哺洛阳,这就是当年曹州牡丹的威风。”牡丹花开时节,中央民族大学教授蒙曼特意为菏泽牡丹录制了一段视频,在这段名为《蒙曼说牡丹》的视频中,她对菏泽牡丹赞赏有加。
事实上,这不是她第一次赞赏菏泽牡丹。2017年7月14日晚6时,“魅力中国城”菏泽对阵新疆石河子的竞演擂响“战鼓”。蒙曼说:“牡丹是木本植物,明朝以后菏泽就成为中国牡丹的栽培中心了。”同一年,蒙曼在央视《绿水青山看中国》中称赞道:“明朝以后牡丹的全国种植中心就是菏泽,北京种植的牡丹百分之九十都来自菏泽。”
在《蒙曼说牡丹》中,蒙曼说,中国是牡丹的原产国,历史上,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河谷之中,到处都盛开着野牡丹。牡丹是本土花、富贵花、英雄花。“明清时期有了一个新的说法,叫做曹州牡丹甲天下。”蒙曼说,她随后讲了《聊斋志异》中《葛巾》的故事,“洛阳有一位才子,名字叫做叫常大用,爱牡丹成痴,他听说曹州牡丹好,就专门跑到曹州去,等着看牡丹开放。”后来,葛巾、玉版分别嫁给了常大用及其弟弟,三年之后姐妹俩分别生了一个儿子。
“第二年的春天,当时(孩子们)接触地面的那个地方,长出两株非常茂盛的牡丹,一株是紫的,一株是白的,那不就是葛巾和玉版吗?这两株花在洛阳引起轰动,大家都来看,都来移植,然后洛阳才有了满城的牡丹。”蒙曼说。
“当年是曹州牡丹甲天下,如今是什么?菏泽牡丹走天下,这就是我们最好的接续上了祖先的传统,然后又把她发扬光大,这就是我们牡丹之都的魅力。”蒙曼说,今天菏泽牡丹已经随着发达的物流走向世界了,今年春节她也入手了四大盆菏泽牡丹。
蒙曼说,当年唐朝诗人徐凝曾经写过一句诗,叫做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我觉得如果牡丹真的能够成为我们的菏泽精神、中国精神,成为菏泽大使、中国大使,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把这句诗改成:‘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人间好物华’。”蒙曼说。(牡丹晚报 全媒体 记者 姜培军 编辑:桂圆)